從事新媒體工作的人,最近都有一個強烈感受:前年→去年→今年,微信公眾號總體上是越來越難做了,頭條文章的閱讀率(閱讀量/關注用戶數量)從12%降至目前的5%左右,一些公號就算做得不錯、保住了10%左右閱讀率,也面臨一個難關:關注人數不怎么增長了,甚至開始跌了。
微信公眾號目前大概有近1500萬個,而且每天還在以5萬的數量增長。但是不可忽略的一個事實卻是大量賬號的停更和活躍度比的持續降低。
67.2%的活躍比意味著,超過三分之一的公號一個月都沒有更新一次,陷入停更或者低頻更新(低于每月更新一次的賬號很難持續擴大自身影響力),基本可以視為已經成“僵尸號”。
背后的原因無非是:一些個人/小團隊運營的微信公眾號無力持續生產內容、沒法持續提供有關服務;多數公號沒有找到商業變現的途徑,看不到回報、短期內得不到回報的事情,多數人都接受不了。
新媒體人最近常做的一件事:每次寫完一篇文章后,點開看下閱讀數合上,再點開再看下閱讀數再合上,蹭蹭蹭上漲的案例多數只在別人賬號里,看過很多怎么做10w+的文章,卻依然做不出一篇10w+,這成為內容創業時代共通的心病。
微信實施“置頂功能”
自從4月份公眾號“置頂功能”上線以來,業內普遍反映公眾號閱讀下降顯著,已從過去的10%-15%,下降到目前的5%-8%。不可否認的是,“置頂功能”帶來的打擊甚大,如果一個人置頂了8個左右的公眾號,基本其他公眾號都沒有曝光機會了,不難理解為何有人稱其為“置頂之災”。
閱讀模式的改變
本來,微信是基于熟人關系的信息篩選機制,道不同不相為謀,好友替自己對信息進行了精選過濾,但現在不是這樣:你會發現,朋友圈已異化成各種人有意無意夾帶各類“私貨”的趨利行為,信息篩選機制失靈了。每天從早到晚朋友圈內容條數有1000多條,已經沒精力去瀏覽完了,微信公眾訂閱號的閱讀也大致是如此,同質化和海量信息涌入,讓精讀變得越來越難。
多樣化的內容平臺崛起
目前的自媒體平臺,除了微信公眾號,有剛剛起步的UC訂閱號,還有較早的今日頭條、一點咨詢、搜狐自媒體、網易自媒體、百度百家、QQ公眾平臺、企鵝自媒體等等,對用戶來說,這些平臺都會分散微信公眾號的流量,再加上最近短視頻和直播平臺的興起,使得內容輸出的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
那要怎么提升文章閱讀率呢?
內容定位
如果你現在想做一個全新微信公眾號,需要研究下哪些領域還未被別人深度涉及,這個領域有哪些先行者,它們的競爭優勢在哪里;你去做,跟這些先行者對比,有什么優勢且不會被對方快速模仿及阻擊。
一般來說,一番觀察和推演后,我們會發現,像微信公眾號這種推出三年多的自媒體平臺,已經相當成熟,競爭極其激烈,只有非常狹窄的“縫隙市場”尚未被涉及,“革命者”和“顛覆者”也往往出現在極度垂直和細分的領域。
什么樣的文章會吸引用戶?
近半數用戶,會因為文章有價值,而選擇轉發到微信社交圈。
趣味性和情感觸動,同樣是引發媒體文章被轉發的重要因素。
微信公眾號滿足用戶的主要需求是獲取咨詢,約四分之三的用戶表示,這是關注微信公眾賬號的主要目的。
自媒體好內容至少有兩個標準:
1、要足夠快又足夠好。
快指的是移動傳播峰值以小時計算,上午的熱點,到了下午可能什么都不是,如果自媒體追熱點必須在幾小時內出爐,但快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好——這里指的是深度或角度及適合移動端的精準呈現,而不是信息的簡單傳遞和觀點的簡單羅列——這事之后會被寫稿機器人取代;
2、價值觀正確
它要堅守相對穩定及美好的價值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管你做自媒體玩不玩社群,事實上你都在“圈人”。
表面看,好內容的兩個標準都蠻簡單的,但具體到日復一日需持續生產優質內容的自媒體來說,這絕非易事,沒有刻苦及專業的訓練,沒有背后花苦功夫的積累,你也許能爆款一次,再爆一次試試?你看到知道咪蒙、papi醬現在火了,你知不知道她們有早年混跡豆瓣、天涯社區“焦慮得睡不著覺”的事?
找準最佳時間推送
每天的8點、12點和22點是閱讀高峰期,這3個時間點是發布微信公眾號文章的最佳時間;而垃圾時間是下午3點到6點。
微信公眾號的小時報”就是統計文章在一天內不同時間段被用戶閱讀的情況。
一篇好的文章在最合適的時間推送出去,收到的效果必然比隨便選個時間發布要來的好,做公眾號的人都應該具備一套文章推送的黃金時間表。圖文分析中的”小時報“可以幫我們分析哪些時間的閱讀量是最大的。
8:00—9:00,正處于上班高峰期,用戶在等/坐公車、地鐵的過程中,有空閑閱讀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順便打發無聊的時間;
12:00—13:00,是中午用餐休息的時間,經過一上午的緊湊工作,用戶可以通過公眾號文章的閱讀放松自己;
17:00—18:00,是下班的高峰期,用戶可以利用坐車時間閱讀文章。
21:00-22:00這段時間也是閱讀的高峰,處于晚飯后,一天中難得的休息放松時間,大多數用戶喜歡躺在床上玩手機,瀏覽一些感興趣的東西,因此是閱讀的另一好時機。
當然對新媒體人來說,這僅僅只是作為推送時間的參考,因為每個公眾號的內容性質、受眾屬性千差萬別,必須根據每個號的實際情況結合著選擇發布時間,比方說笑話、小段子可以利用零碎時間發布;一些早報、晨讀、夜讀等等,就要固定好時間發布。
當然還有什么關于文章排版的注意事項,起一個吸引人的標題不比你寫一篇文章要輕松,這些大家都要注意。
用戶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根本轉變了嗎?
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自己的使用和閱讀習慣入手觀察和解答,也可以從身邊親朋好友的角度切入來研究和解答。這種觀察和思維模式在分析問題時,會非常簡單和管用,但有個前提是一定要不夾帶私利、不偏不倚地捫心自問并解剖這些樣本。
鄧璟還說道,目前應該還沒有可取代微信的自媒體平臺,起碼現在沒有。
盡管微信已經遭遇了信息篩選失靈的困境,但它目前仍牢牢把控著用戶的使用時長和頻次。
所以,個人判斷,做微信公眾號還是有機會的,董明珠、李連杰、劉強東跟其他自媒體平臺相比起來,做公號至少是不太差的機會。我們沒有理由拋棄一個占據用戶時間最多、牢牢黏住用戶的平臺。